1月13日,美國天然氣期貨突然暴漲14%。年初至今,美國天然氣漲幅已超過30%,創下30多年來最強勁的新年開局。
誘發此輪美國天然氣期貨暴漲的原因在于天氣預報顯示,美國東海岸主要人口聚集區的天氣將變得更加寒冷,此外,預計近日還將有一場冬季風暴襲擊美國南方地區。冬季風暴和寒流都會導致燃氣供暖需求的激增和天然氣價格的突漲。
不過,寒潮襲擊美國只是導致天然氣價格上漲的短期因素,美國天然氣今年漲幅超30%的內核是美元匯率回調,德國暫停“北溪二號”項目的開通審批,以及歐洲天然氣市場歷史性低庫存使其大力增加自美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多因素疊加所致。
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波動相輔相成。天然氣價格暴漲,石油價格也隨風而起出現大漲。截至目前,基準布倫特原油價格達83.70美元/桶,已從此前跌破70美元/桶的低點反彈。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一直在上漲,倫敦的原油價格也已突破80美元/桶。
國際油價上漲,與產油國石油產量受限密切相關。不是產油國不想提高產量,而是過去三年里,世界石油開采投資的連年下滑導致產油能力下降。安哥拉和馬來西亞等許多歐佩克成員國發現,由于投資支出減少,石油產量出現下滑。甚至有歐佩克高官直言,我們不希望油價漲到100美元/桶,但我們產能受到限制。
再有,從去年12月初開始,隨著以美國為代表的各國經濟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始復蘇,世界對能源需求增加,石油價格逐步止跌并快速上漲。
同時,由于地緣政治和通脹高企,一些石油生產國出現社會經濟動蕩,這也是原油漲價的突發性因素,例如哈薩克斯坦暴亂致油價出現波動。哈薩克斯坦是全球供應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近年來已成為中亞地區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此外,它還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在世界貿易中也占據著較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能源和一些關鍵的戰略資源方面,哈薩克斯坦是“歐佩克+”集團中第二大非歐佩克原油生產國。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去年11月份該國石油日均產量約為170萬桶。其經濟增長也高度依賴原油、天然氣及相關產品的出口,占到出口量的73%。平亂之后,哈薩克斯坦生產活動仍面臨一些不確定性。
中國銀行投資策略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中國銀行個人全球資產配置白皮書》指出,今年國際原油價格將高位震蕩,因其供給端大幅增產概率不高,需求端將可能保持平穩。
摩根大通1月12日的預測則更為大膽:預計今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閑置產能將減少,從而出現推高國際油價的風險溢價。今年油價將升至125美元/桶,2023年將升至150美元/桶。“我們看到,市場日益認識到全球供應方面的投資不足。”
摩根大通還表示,當前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其他產油國的生產也步履蹣跚。“歐佩克+”產油國投資不足和疫情后石油需求上升的共同作用可能導致潛在的能源危機。
英國最大能源供應商、英國天然氣公司(British Gas)的母公司Centrica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奧謝近期即表示,威脅到數百萬人生活水平的能源價格飆升,可能會持續長達兩年之久。
石油作為工業經濟的血液和經濟發展的最基本能源,如果國際油價大幅上漲或者保持高位震蕩,意味著今年各國通脹率很難下調,就像美國在高通脹的路上加速狂奔,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一路破五、破六,乃至2021年12月通脹率7%,創下了39年來新高。隨著世界經濟逐漸復蘇,疫情期間全球各國巨量貨幣和財政刺激的后遺癥在今年凸顯,通脹很可能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宏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