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中國要以雙循環推進高質量發展,外貿結構的不斷優化將有助于提升國際競爭力。“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加強細分市場研究,繼續深化與發達經濟體貿易合作,加強國別貿易法律政策研究……”日前商務部發布的《“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為中國外貿實現多元化的市場格局、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空間,作出了明確的戰略部署。
推動進、出口平衡
中國要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進出口平衡。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指出,目前,中國通過自主降低關稅、通過擴大對外資的市場準入、在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方面進一步提升便利化程度等,不斷擴大了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的市場空間。
《“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要鼓勵優質消費品進口,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增加能源資源產品和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長期以來,中國關鍵設備技術和零部件需要通過進口來滿足,中國明確提出要穩定全球供應鏈,堅定地支持全球化的發展,支持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一體化。“中國堅定地支持WTO改革,推進亞太一體化的發展,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些舉措都有助于支持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發展。在這個進程中,中國通過簽署一系列的自貿協議,確保進口渠道和進口來源的多元化。”張建平表示。
對于如何拓展能源、原材料、大宗農產品的進口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張建平認為,中國企業需要通過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和步伐,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可在海外建立大宗商品基地,有效對接中國國內市場的進口需求。
優化經營主體
在優化經營主體方面,《“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指出,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提高企業在兩個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張建平認為,外貿企業在參與雙循環的過程中要將進口和出口有機結合起來。傳統的外貿企業在發展出口業務的同時,也要注重拓展進口的來源和渠道,將進、出口兩方面業務做好。“外貿企業一方面要了解國際市場,一方面也要緊盯國內市場,實現兩個市場相互補充共同推進企業發展。”張建平表示。
此外,對于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十四五”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規劃》也有明確部署。《規劃》提出,要圍繞“貿易促進”和“貿易創新”兩大功能定位,培育一批監管制度創新、服務功能齊全、交易模式靈活的進口示范區。
張建平指出,進口示范區承擔著兩種重要功能。一種功能是進口貿易的促進。10個進口示范區結合各自區位的市場需求、市場特點、產業特點,極大地促進了商品進口和服務進口,不僅滿足了中國市場對進口商品、服務的需求,同時也通過進口技術含量較高的科技產品和服務來帶動各地方產業的發展。
另一種功能是進口服務的創新和進口模式的創新。各進口示范區結合各地方的特點,通過互聯網平臺、跨境電商等渠道不斷提升中國進口服務的效率,在進口發展的過程中將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做大做強。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國家進口研究中心主任魏浩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設立進口示范區是中國積極擴大進口的一項重大舉措,對擴大中國進口規模、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進口示范區的設立大大提高了進口便利化水平,提高了進口商品的流通效率,降低了進口的制度性成本,從而激發了進口潛力。另一方面,進口示范區加快并擴大了先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的進口,促進了進口與國內產業的深度融合、高效聯動,更好地服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中國產業向高端智能領域邁進提供了必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