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中國旅游經濟藍皮書(No.14)》暨2022年第一季度學術成果發布會在線召開。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分析所胡詠君博士代表課題組發布了《2021年旅游經濟運行分析與2022年發展預測》(中國旅游經濟藍皮書No.14)。
報告指出,2022年,疫情仍將是影響旅游業復蘇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宏觀經濟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在旅游領域都會有更明顯的體現,但是復蘇向上的進程不會停止,創新發展的勢頭不會減弱,優質文化產品和旅游服務供給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在國內外多極新格局和風險挑戰增多的復雜局面下,我國旅游業經歷了最嚴峻的挑戰和最漫長的恢復。隨著科學研判、分類指導、動態調整、精準防控的機制越來越成熟,2021年旅游經濟總體上呈現階梯型復蘇的態勢。
具體而言,從旅游消費看,出入境旅游市場全面停滯,剛性出行需求基本面不變,彈性旅游消費收縮。受宏觀經濟下行和疫情的疊加影響,2021年第三季度國內旅游總人次同比下降18.3%,消費面和產業面信心減弱,預計全年國內旅游出游人數為34.31億人次,旅游收入3.02萬億元,同比增長19%和35%,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57%和53%。從旅游產業看,供給沖擊明顯,產業規模收縮,企業家信心不穩,投資預期偏弱。據文化和旅游部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全國旅行社國內旅游組織1655.37萬人次、4621.12萬人/天,僅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33%和29%。從產業政策看,統籌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和復工復業,多措并舉助力紓困解難,但是市場主體獲得感相對不足。如何將既有政策紅利和基建投資有效轉化為現實的消費場景和產品業態,在政策宣講、執行落實、支撐配套和綜合績效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
展望2022年,胡詠君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行業沖擊仍在持續,宏觀經濟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在旅游業表現得更為明顯,旅游業資金、就業等系統性風險仍在累積,必要出行之外的旅游消費意愿和企業家信心同步收縮。2022年全年旅游經濟預期下調為謹慎樂觀,我們要對困難、問題和風險做更充分的準備。綜合考慮宏觀經濟、疫情影響和市場因素,預計2022年國內旅游人數39.80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3.8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和27%,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近七成。預計出入境旅游人數同比增長達兩成,恢復至2019年的兩到三成。
旅游消費和休閑度假等彈性需求將會進一步釋放。中國旅游研究院出游意愿專項調查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居民旅游意愿為85.32%,同比增長3.15%。受流動性管控政策影響,近程與本地游需求進一步增長。從搜索量、預訂量、關注度等先行指標來看,高品質的微旅行、宅度假和文化消費需求將得到進一步釋放,高頻低價仍是主流需求。近程、散客、休閑、體驗成為主體,研學、自駕、旅游專列、宿營等產品需求旺盛。
旅游產業的變革、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意識進一步顯化。以中旅集團、首旅集團、華僑城集團等國有旅游集團作為承載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重要旅游資源整合平臺,主動作為,積極變革,成為疫后復蘇發展的中堅力量。從攜程、春秋、開元、美團等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為主體的旅游企業,深耕國內市場,針對游客個性化、碎片化的需求,挖掘周邊旅游資源,及時切入短途游、定制游,成為旅游市場的新亮點。冬奧會的舉辦推動冰雪旅游成為冬季旅游的新潮流,數字化、智慧化、冰雪等相關領域融資增長顯著。
旅游主管部門推進旅游業復蘇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將會更加務實。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為投資拉動和創新驅動的旅游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大動能。2022年,旅游主管部門將緊緊圍繞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這條主線,提供更多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游產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旅游業帶來更強發展信心。圍繞世界級旅游城市、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國家級旅游城市和街區、冬奧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以及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和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各級黨委政府積極制定規劃和行動計劃、明確重點領域、分解指標任務等。
國際旅游交流合作將更加頻繁。2022年,出入境旅游市場恢復的可能性和路線圖更可期待,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東亞、東南亞將是優先恢復的方向和政策著力點。意大利、希臘、中東歐等雙多邊旅游交流活動以及古巴、多米尼加等加勒比地區,還有非洲都在蓄勢待發,中國也會在RCEP、APEC、金磚、上合等多邊框架內和主場外交中發出更多的聲音。專業化旅游推廣機構也在醞釀探索,行業組織、市場主體將會有更多參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