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王紹紹)近日,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印發《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的通知。“農村能源轉型問題不僅關系到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戰略在農村地區的推行,也涉及到‘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在兩者之間找到合力,實現協同效益。”清華-BP清潔能源研究與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麻林巍在接受人民網財經采訪時表示。
《實施意見》提出的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建成一批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試點,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占農村能源的比重持續提升,農村電網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壯大,綠色低碳新模式新業態得到廣泛應用,新能源產業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補充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綠色、多元的農村能源體系加快形成。
麻林巍表示,《實施意見》涵蓋了清潔低碳,生態宜居,因地制宜,就近利用,經濟可靠,惠民利民等多項原則,最終為了形成綠色、多元的農村能源體系,主要是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構建新能源產業,提升農村電網的水平以及構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統,并開展了一批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試點工程。
目前,農村的能源供應以散煤、傳統薪柴和外購電為主,主要用于炊事和采暖,這也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高碳排放問題,本地較為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缺乏規模化、現代化的開發利用,麻林巍表示,農村能源的業態主要是以集中式供能為主、傳統自給自足為輔,即從外部采購煤炭和電力,加上傳統的薪柴利用等,這已經難以滿足當下清潔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那么,如何讓農村能源也向綠色低碳轉型?綠色低碳新模式新業態又該怎么建?
在麻林巍看來,農村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首要任務是發展清潔低碳的炊事和采暖的替代能源,其次是發展基于當地資源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電力,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這樣才能系統性解決農村能源問題。
農村的炊事、采暖和電力等多樣化的能源需求,需要同時基于多種能源品種和技術來滿足,麻林巍舉例說,例如生物質能源產品(成型燃料或沼氣等)用于炊事和采暖,太陽能用于發電和供熱水,熱泵用于采暖,風力和水力用于發電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分布式能源和微網的建設,在和主網的聯結和協調上,也仍然面臨一系列技術和機制上的障礙。”麻林巍認為,即使能夠基于當地的資源滿足總量的需求,從能源系統安全穩定的角度來說,也必須與主電網做好銜接,通過靈活的電力上傳和下載保障良好的安全性和經濟性,這就需要有適當規模的儲能。
此外,還需要打造政府搭臺、多方唱戲的格局,融合當地政策支持、專業公司介入、本地企業發展、農民自發經營等力量,形成多方協作、創新共贏的新型業態,麻林巍表示。
在麻林巍看來,農村能源轉型需要全面引入多能融合模式,由當地的專業化公司或合作社來為農業和農民提供就地開發的新能源以及專業化的技術服務,改變傳統的低水平自給自足模式。
多能融合的新能源業態構建,在早期往往面臨初投資較大、運行維護成本較高、商業模式不成熟、公眾認識不足等問題,在麻林巍看來,要積極探索公私合營的創新模式,將農業、農村的建設與新能源發展相結合,將試點工程與產業培育相結合,將專業化經營與農民自主積極性相結合。
“在城鎮化的大潮下,要做好農村能源轉型,讓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需要將更多的資金、人才等資源引向農村,尤其是需要創新型、專業化人才的介入,不斷吸引高端人才,積極培育本地人才。”麻林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