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社區治理信息化平臺進社區推廣。
圖為:居民訴求分類處置,職能部門第一時間辦理。
圖為:社區工作人員參加信息化平臺使用培訓。
圖為:執法力量下沉社區獲居民點贊。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建設,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基層。今年6月,武漢市委出臺社區治理黨內法規《武漢市社區黨組織領導社區治理若干規定(試行)》,明確提出創新“1314”治理體系,集聚各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
武昌區率先實踐,勤練黨建內功,邁向規范化信息化高質量建設,不斷激發基層社會治理磅礴動力。黨建引領探索社區自治、法治、德治與服務一體化“三治一服務”模式,逐步完善組織體系、治理體系、服務體系,取得豐碩成效。搭建“1314”社區治理體系,鞏固基層社會治理“一沙一石”,回應好群眾的每“一聲”、服務好每“一事”,讓黨員干部牢記宗旨,“一生一世”服務好群眾。
7月24日,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調研武昌,充分肯定該區創新“1314”社區治理體系,構建多元共治、便民高效、有序和諧的治理格局十分有意義。
“1”,建強一個基層黨組織
黨建引領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核心所在,更是動力源泉。
建強一個基層黨組織,強化社區大黨委在區域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社區大黨委由社區黨組織與轄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黨組織共同組成,研究制定區域需求清單、資源清單、社區共建項目清單,推動駐區單位在人財物上支持社區,形成區域內各類黨組織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機制。
武昌區運行街道“大工委”及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縱向形成“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架構,橫向建立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駐區單位、群眾團體、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1+6”區域化組織體系和治理模式。
整區推進“紅色引擎工程”。全面開展“強筋健骨”工程、“我是黨員”活動、“整區推動”工程、“星火相傳”工程和“正風除弊”行動,以“紅色引擎”引領發展拼搏、長江主軸、平安亮麗、民生幸福、改革創新“五線”并進。成立區“紅色物業”整區推動工程指揮部,制定工作清單,實行月通報、月排名?!靶聲r代湖北講習所”武昌周周講主題學習常態化進行,各街道、條線子講堂同期開展,全區黨員干部群眾掀起持久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熱潮。
“3”,做實三條治理路徑
探索自治、法治、德治共融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整合資源,匯集共治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健全自治。培養基層群眾骨干隊伍,發揮居民議事會、社區事務聽證會等民主協商議事平臺作用,以“四民工作法”為載體,引導居民開展協商討論、進行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在打造多元共治平臺中推動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真正實現社區作為基層自治組織的本原回歸。
完善法治。深入開展“萬名警察進社區”、“千名律師進社區”活動,使法律服務更加專業、精準、便捷、高效,有效引導基層群眾增強法治觀念,養成法治習慣,著力構建和諧社區。運用陽光信訪平臺,開展“開門大接訪”引導群眾將合理訴求通過司法途徑解決,推動基層黨組織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提升德治。借助社區教育學院等組織機構力量,依托道德講堂等活動載體,積極開展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評比活動,提升群眾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營造崇德向善的社會新風尚,從思想源頭上解決治理問題。鼓勵轄區各單位與社區簽署共駐共建協議,共同參與文明創建,組織志愿者深入社區,為基層群眾提供各種生活、法律、文體、關愛志愿服務。
“1”,構建一套服務體系
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堅持精細精準服務理念,進一步整合網格服務資源,優化六項服務內容。
政務服務,在每個街道設立1-2個行政事務服務中心,實行“前臺受理、后臺協同、一窗全能、全科服務”的“一門式”政務服務。對于老年人、殘疾人等行動不便的群眾,由網格員上門入戶提供公共事項代辦服務。
生活服務,整合部門資源進社區、“15分鐘服務圈”等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各類服務載體和項目,建立各類力量服務社區承諾制度,推進“紅色物業”、公用事業、家政、衛生醫療等服務全覆蓋。
法律服務,提供法律咨詢,開展法律宣傳、法律援助,建立社區家事調解站。開展線上和線下與律師溝通平臺,在社區定期開展個案工作,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化解居民矛盾、社會矛盾。及時傳達新政策新法規,為弱勢群體和有需求居民提供法律援助,將和諧法治融合在網格里。
文體服務,堅持支部領導團隊、黨員融入團隊、團隊凝聚群眾,發動有特長、有熱情、有能力的黨員,聯合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居民群眾,組建活動隊伍和協會,鼓勵活動團隊自主協商排出活動“課程表”,開展形式多樣文體活動。
關愛服務,依托陽光家園、幸福驛站、老年樂園、四點半學校等提供對特殊群體的扶弱幫困、心理慰藉、愛心捐贈等服務。網格員在日常巡查、上門入戶中收集群眾需求,為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愛服務,把黨組織關愛惠及到每位居民。
黨員服務,從學習教育、關愛幫扶、組織關系轉接、黨風廉政等方面對黨員加強服務和教育引導。信息化手段加強黨員學習教育和組織生活,細化明確關愛幫扶黨員機制、載體,提高透明度,讓需要關愛幫扶的黨員更快更好的感受到組織溫暖。
“4”,建立“四全”服務機制
武昌區探索信息化服務方式,打造社區網格化服務信息平臺,實現“工作力量全進入、群眾需求全收集、分類分級全解決、服務過程全評價”,夯實社區治理。
武昌“微鄰里”平臺直接面向居民、網格員,社區、街道和區三級社管平臺作分級分類處置后臺支撐。居民可關注“微鄰里”,進入自己所在網格群,與網格員及職能部門下沉的工作力量面對面。一切訴求均可通過“我要說事”或“網格群聊”入口反映,后臺對訴求、報事進行事項分類,并與社管網互通數據,網格員第一時間上門處理,若不能處理的,則及時向上級部門求助反饋。事后,居民可對報事處理過程和結果進行滿意度評價。形成居民問題“收集——處置——反饋——評價”的閉環系統,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把各類矛盾解決有效化解在基層。
發揮街道主體作用,整合公安、城管、工商、食藥監等部門下沉的執法力量,健全綜合執法“五長”聯動機制,即城管執法隊長、工商質監所長、食藥監所長、司法所長、公安派出所長,統籌調度管理,組建服務團隊,支撐做實網格。建強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和網格服務中心,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實施政務流程再造,實現服務功能集約化、服務流程標準化、服務管理規范化和服務環境優質化;街道網格服務中心承擔指揮調度、派件協調、監督考核三項職能,提高精細精準服務群眾水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