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已經進入2023年畢業生“金九銀十”的招聘季,全國還有200多萬2022年畢業但還未落實就業去向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他們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關切的焦點。
10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第十次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重點任務分工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要加大穩就業政策實施力度,并提出一系列具體舉措,“確保2022年底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幫扶就業率達90%以上”。
年底前幫扶就業率90%以上
此次公布的《方案》明確了對200多萬未落實就業去向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要做好政策銜接和不斷線就業服務,扎實開展支持就業創業行動,對自主創業者落實好擔保貸款、租金減免等政策。確保2022年底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幫扶就業率達90%以上。
在對應屆大學畢業生服務方面,《方案》指出,為加強對離校未就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服務,要持續組織開展線上線下校園招聘活動,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服務攻堅行動,為未就業畢業生提供職業指導、崗位推薦、職業培訓和就業見習機會。深入推進企業吸納就業社會保險補貼“直補快辦”,擴大補貼對象范圍,支持企業更多吸納重點群體就業。
在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體上,《方案》明確,著力拓展市場化社會化就業主渠道,落實好各項援企穩崗政策,讓各類市場主體在吸納就業上繼續當好“主角”。支持平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發揮其吸納就業等作用。同時,堅決消除就業歧視和不合理限制,營造公平就業環境。
此外,針對新經濟業態頻現的現狀,《方案》還指出,要推進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針對新冠肺炎康復者遭遇就業歧視問題,加大監察執法力度,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切實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益。
應屆生的身份焦慮
需要關注的是,此次《方案》中指出,目前有200多萬未落實就業去向的應屆大學畢業生。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影響應屆大學畢業生擇業、就業的因素有很多,但在外部因素之外,應屆生的身份焦慮也值得思考。去年畢業、今年才公務員上岸的胡小燚就從一個側面對此進行了分析。
談及為何應屆生畢業卻沒有及時就業時,胡小燚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除去老生常談的待業考公考研、就業環境不理想等原因,很重要的一點是,應屆畢業生身份非常重要,“大家都不想輕易的浪費”。
“應屆生身份寶貴,是很多工作的敲門磚。離校未就業,就是想好好利用應屆生身份好好擇業、就業,在受疫情影響就業形勢的背景下,大家選擇工作更加謹慎。”胡小燚舉例說道,現在互聯網大廠基本只招應屆生,考公熱區江蘇省的很多崗位,應屆本科生不限戶籍而非應屆會限制,教師編校招應屆生免筆試直接面試,失去應屆生的身份,求職的競爭壓力會更大。
另外,胡小燚也提出,還有一小部分人是出于迷茫。“我辦公室同事的一位親戚,985院校本科畢業,待業兩年了,在擇業過程中很迷茫,于是就一直是待業狀態。也有一些人希望先‘gapyear’,也就是去旅行和經歷,再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但好像用人單位的HR接受度并不高。”
胡小燚提到的“gapyear”指間隔年、空檔年,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何多元化“解題”
“目前情況下,大家覺得就業壓力大、想更加審慎地選擇工作可以理解。但也要根據現實來調整,大環境變化了大家可以先在工作中去鍛煉和提升,而不是一味地考證。另外,在特殊時期,政策也可以鼓勵一些事業、企業單位打破身份歧視,如去年浙江一些公務員崗位招聘規定畢業三年內都算應屆生,可以給剛畢業的學生一些緩沖時間。”北京社科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鵬建議,同時也應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無論是心理還是擇業情況。
“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解決充分就業,通過就業來拉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增加居民收入,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題中之義。如果有大量的應屆勞動力不能得到充分就業的話,對他們的收入、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乃至共同富裕都會有影響。《方案》中提到的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招聘會、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王鵬評價道。
實事上,在支持大學畢業創業方面,僅今年國家層面就發布了眾多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普惠政策。
例如,政府投資開發的孵化器等創業載體應安排30%左右的場地,免費提供給高校畢業生;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可申請最高2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自辦理個體工商戶登記當月起,在3年(36個月)內按每戶每年12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個人所得稅,限額標準最高可上浮20%,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在此幅度內確定具體限額標準等。
“在更宏觀的角度,要解決問題還需三方面的努力。”王鵬還提出了建議:“第一,整體經濟形勢、社會的信心還需再進一步的恢復發展,才會有更多企業提供更多的崗位。第二,政策要及時細化落地,解決離校未就業大學生的燃眉之急。第三,要扭轉大學生的就業態度和能力,企業需要更高水平的應屆生,也應當提高一定的培訓成本,如進行定向研究生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