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果蔬是消費者日常生活需求量大、不可或缺的必需商品,也是超市企業經營的重要品類。但生鮮經營最大的困擾是損耗,生鮮損耗之痛不僅是超市經營之痛,更是中國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之痛。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及綠色循環低碳創新發展的要求,更好發揮連鎖零售企業及消費品平臺企業的渠道優勢,進一步做好“十四五”時期農商互聯和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支持農業高質量發展,日前,在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主辦的農產品流通可持續發展項目啟動會上,《農產品流通可持續發展行動倡議書》正式發布。
農超對接仍存障礙
生鮮一直是超市客流的壓艙石。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對15家中國超市Top100企業的調研顯示,2020年-2021年,上述每家超市企業的年均果蔬產品采購總重量從數萬噸到數十萬噸不等。龐大的采購量讓連鎖超市企業成為生鮮果蔬流通的線下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要解決超市環節的高損耗,靠超市一己之力遠遠不夠。從生產、儲存、運輸,到上架、銷售,每個環節都需要有所改善,需要供應鏈的協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超市企業與上游供應端合作的過程依然存在著不少挑戰和障礙。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研顯示,產品分級分選收購困難,合作社配合程度低;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溢價難;標準化周轉筐難以應用這幾個問題被看作是超市企業與農民合作社運營過程中面對的最大挑戰和障礙。
為此,倡議書提出:
一是不斷完善、推廣生鮮果蔬農產品安全生產和采購標準,通過培訓提升農業合作社及農戶的綠色可持續生產能力。
二是推動標準化物流載具的廣泛應用,全面提高超市頭部企業標準化果蔬周轉筐使用率。
三是推動更多企業參與“農產品流通可持續發展項目”,聚合行業共識與資源,參與行業的示范及試點交流。
四是依托連鎖網絡與消費者緊密連接的優勢,通過市場力量推動農產品生產與流通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可持續生產與消費目標作出應有貢獻。
實施“農產品流通可持續發展”項目
為助力連鎖會員企業在后疫情時代的業務增長,進一步支持連鎖零售等流通企業,從市場端更多賦能農產品供應鏈上游中小型企業,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共同實施“農產品流通可持續發展”項目。安徽生鮮傳奇商業有限公司、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九州兄弟聯供應鏈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企業成為首批項目參與單位。該項目實施期約為3.5年(42個月),從2022年3月至2025年9月。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希望通過此次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助力農產品種植化學品使用優化,推動蔬果等生鮮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與質量管理,有效降低運輸造成的生鮮農產品損耗與浪費,提高生鮮農產品物流運輸能效,提升生鮮農產品安全管理水平及產品質量。
更重要的是,通過開展面向農民合作社和農民的賦能工作,提升農民與農民合作社種植能力,提升果蔬農產品食品安全水平,提高生鮮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這不僅是超市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的問題。從國家發展戰略的角度,這個工程對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扶貧戰略,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這項工程對環境的貢獻,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是該項目的目標所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表示。
歐盟駐華代表團合作處主管郁夫重點介紹了歐盟委員會“從農場到餐桌戰略”,以及其為推動可持續食品生產體系的全球轉型所做的努力。“我真誠希望項目能通過多方相互學習、分享最佳知識和實踐,提高中國食品產業價值鏈的效率和效益。”郁夫表示。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表示,希望借由此次項目的實施發揮中國農科院的科技支撐作用,助力鄉村振興,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Marie Fossum Strannegard表示,包裝對食物損耗、食品安全以及環境經濟都有重要影響。通過測算和調研發現,中國的水果損耗率很高,蔬菜損耗率不容小覷。而綠色包裝、可持續包裝對于減少損耗及降低成本有著重要作用。這其中,標準化的周轉筐可以減少損耗,減少一次性包裝物的使用,延長貨架期,提高物流效率,它所帶來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都值得關注。
關鍵詞: 農超對接 生鮮農產品 農產品物流運輸能效 生鮮果蔬農產品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