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迎來揭牌成立三周年。三年來,臨港新片區在打造開放新高地及若干重點領域制度創新上率先實現了新突破。
在當日上午上海市政府舉行的臨港新片區三周年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金山介紹,目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的78項任務基本完成,國家、上海市、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累計出臺各類政策260余項,形成87個具有代表性和引領性的制度創新案例,其中36個為全國首創,“五自由一便利”制度體系正逐步形成,制度創新成果正持續轉化為發展新優勢。
站在三周年的新起點上,上海市出臺《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加快建設獨立綜合性節點濱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產業支撐、城市建設和制度保障三方面共23條舉措,為新片區描繪了下一步發展的藍圖,進一步推進全方位高水平開放。
高水平開放顯成效
“從其承擔的國家戰略和使命來看,臨港新片區三周年建設成果豐碩,在引領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開放與安全等方面成效顯著,總體實現了預期目標。”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崔衛杰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評價道。
具體而言,在引領高水平開放方面,新片區已基本形成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和信息快捷聯通的“五自由一便利”制度型開放體系。
數據是最有力的證明--新片區新注冊企業超6.4萬家;規上工業總產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三年平均增速分別為40.2%、43%、59.2%;三年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每年翻一番,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263.3%;離岸貿易規模逐年快速增長,累計落戶400多家金融企業。
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制造業增長極功能顯著增強。智能新能源汽車成為新片區首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東方芯港”已集聚企業和項目140余家,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包括中芯國際、韋爾半導體等項目落地,初步形成覆蓋芯片設計、裝備材料、工藝制造、第三代半導體以及封裝測試等環節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生態體系;“生命藍灣”已簽約或落地99家企業,總投資490億元,初步構建起以精準醫療先行示范為引領,涵蓋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國際醫療服務、研發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等在內的產業生態。
崔衛杰表示,當前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需要從依賴低成本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要素向集聚和使用全球范圍內的高端資源要素轉變。新片區的制度型開放體系正是以此為發展方向,體現了集聚全球范圍內高端要素資源的戰略考量。同時,從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角度來講,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資源可以更好地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發揮輻射帶動效應推動新片區集聚的全球高端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高效配置,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樞紐。
新片區邁出新步伐
行至三年,臨港新片區迎來探索實施新一輪制度創新承前啟后的關鍵點--上海市近日出臺了《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加快建設獨立綜合性節點濱海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動新片區在新起點邁出新步伐。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在發布會上介紹,《若干政策措施》出臺的主要目的是:以解決新片區重大項目建設和改革創新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政策痛點堵點問題為導向,賦予新片區更多改革自主權和先行先試任務,在市級事權范圍內最大力度支持新片區深化差異化制度探索,助力新片區更好成為全市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作為中國自貿區港建設的第一梯隊,臨港新片區未來應著眼加快建設獨立綜合性節點濱海城市,在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資源、推動前沿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標甚至引領國際經貿新規則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崔衛杰說。
崔衛杰進一步表示,一方面,新片區要在充分用好“五自由一便利+安全有序流動”政策制度的同時,基于集成電路等前沿產業全產業鏈開展政策制度設計,推進制度賦能前沿產業高質量發展,打破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瓶頸和障礙。另一方面,推動數字賦能前沿產業發展,在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加快發展之際,通過深層次改革探索和高水平擴大開放,在集聚數字資源、創新數字規則、引領數字經濟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在對標數字領域國際新規則,特別是針對數據確權交易、隱私權保護、數據跨境流動等重點或敏感領域加快先行先試。此外,要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在更大范圍帶動前沿產業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上海臨港新片區 上海臨港新片區三周年 臨港新片區三周年建設 高水平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