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北京市醫保局針對醫保藥品調整相關問題進行回復稱,此次調整是為落實國家要求,在三年內實現全國醫保藥品目錄統一。北京市在醫保目錄第三批刪除的藥品在現有目錄內均有替代藥品。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年底將完成最后一批調出工作,調整完成后本市醫保藥品目錄與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完全一致,使參保人員用藥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醫藥費負擔進一步降低。有專家分析稱,為有序推進各地醫保藥品目錄與國家醫保藥品目標統一,國家層面安排了過渡期,對各方影響很小。
對位“國標”:調出藥品均有替代
據了解,即將調出的141個藥品中,包括70個西藥和71個中成藥,西藥有治療高血壓的氨氯地平、抗生素類藥品克拉霉素、抗病毒藥品阿糖腺苷、鎮痛類藥品布洛芬等;中成藥有小兒感冒寧糖漿、柴黃清熱顆粒、感冒清熱口服液、清開靈口服液等。
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第三批刪除藥品在現有目錄內均有替代品種,如氨氯地平、克拉霉素、布洛芬等藥品,只是刪除了相關藥品的某一劑型;例如此次刪除了氨氯地平丸,目前氨氯地平片、氨氯地平膠囊、氨氯地平腸溶片等均在本市醫保目錄中,還有此次刪除了克拉霉素干混懸液,目前克拉霉素片、克拉霉素膠囊、克拉霉素顆粒等均在本市醫保目錄中,此次刪除了布洛芬凝膠,目前布洛芬乳膏、布洛芬片、布洛芬緩釋片等均在本市醫保目錄中。此外,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藥品沒有刪除,很多藥品依然在目錄里,仍可報銷。
為何北京在醫保目錄中對藥品進行調整?“國家醫保局要求各地要在3年內,實現全國醫保藥品目錄統一,為落實國家要求,北京市進行同步調整。本市自2020年起開始逐步將非國家醫保藥品藥品調出本市醫保報銷范圍,今年年底將完成最后一批調出工作,調整完成后本市醫保藥品目錄與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完全一致。”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位需求:降低醫藥費負擔
北京市于今年6月公布了第三批非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品種,具體執行時間為今年年底,為醫療機構提供了6個月的過渡期,過渡期內醫保基金可繼續支付,定點醫療機構在過渡期內適時替換治療藥品,保障參保人員就醫用藥需求。
“各地醫保藥品目錄的調整對各方影響很小。”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合伙人趙衡表示,“各地醫保目錄分批次、有計劃地與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進行對位,是安排了三年過渡期的,各地政府、藥企等各方面早已做好預案。”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三年來,本市根據國家醫療保障局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工作要求,新增507個藥品納入本市醫保目錄。
“這能更有效保障參保人員用藥需求,使參保人員用藥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醫藥費負擔進一步降低。”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在進一步提高參保人員用藥保障、精準對位需求方面,國家醫保局也注意將罕見藥品納入醫保,目前已有企業主動降價,積極參與競爭。2021年國談曾創下兩個“新高”:117個入圍品種的談成率高達80.34%,成為繼2018年抗癌藥專項談判后最成功的一場國談;67個新進藥品平均降價61.71%,70萬元一針的罕見病“天價藥”降至3萬元左右,創下歷史降價幅度的最高點。
對位結算:異地就醫更便捷
今年底,各地區將完成醫保接軌全國目錄,這將為異地就醫的患者帶來更大的便利。
據悉,目前對接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已經全面建成,在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域上線。該平臺涵蓋跨省異地就醫、公共服務、藥品等14個子系統,有效覆蓋約40萬家定點醫療機構、約40萬家定點零售藥店,助力全國范圍內的醫保實施工作。
在國家醫保局支持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據了解,參保人員可以通過“國家醫保服務平臺”手機App或“國家異地就醫備案”微信小程序辦理異地就醫備案。
在上述諸多措施的推動下,患者異地就醫、醫保報銷更加便捷,同時,國家也可以對藥品做到更精細化的管理,更有利于組織藥品集采及談判。2022年醫保談判即將拉開序幕,期望能有更多、更便宜的藥品納入醫保,精準對接用藥需求,進一步便民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