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對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作出安排。《報告》提出,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主動應對,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調節,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更高質量的支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分析,一方面,當前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水平,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并不是緊縮,而是略有寬松、保持充裕。這體現為當前銀行間市場利率報價實際上低于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而總體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能夠對經濟保持一定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在流通性保持充裕的同時體現出合理性,這體現為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2.7%,在合理范圍內。
“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即將保持當前的貨幣政策趨向,在合理和充裕之間找到平衡點,在溫和通脹率和拉動內需方面找到平衡點。”盤和林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還明確,下一階段將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力爭經濟運行實現最好結果。
實際上,今年以來央行通過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已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更有力支持,這從數據中可以得到印證: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3.68萬億元,同比多增9192億元;6月末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
模存量同比分別增長11.4%和10.8%,分別比上年末上升2.4個和0.5個百分點;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和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23.8%和29.7%;6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6%,比去年同期下降0.42個百分點,處于有該項統計以來的低位。
未來在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上,《報告》提出,將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持續緩解銀行信貸供給的流動性、資本和利率三大約束。引導開發性、政策性銀行落實好新增的8000億元信貸額度和新設的3000億元金融工具,有力支持基礎設施項目融資。健全可持續的資本補充機制,多渠道補充商業銀行資本,加大對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等資本補充工具的支持力度。
在盤和林看來,未來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除了上述舉措外,或可擴充企業可抵押物范圍。“過去,很多企業的抵押物經常以土地為核心,但當前銀行在調整抵押物結構,如果土地價格出現波動,企業在信貸上獲得的支持就會減少,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擴大銀行的抵押品范圍。”盤和林建議,可將知識產權、商標權、數據產權、存證權等更多產權納入產權管理,方便產權抵押融資等業務開展。此外,鼓勵企業多渠道尋求抵押物,同時鼓勵銀行開展諸如以存貨、應收賬款等抵押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在利率方面,或可通過壓縮銀行利差讓金融機構讓利給企業,但要注意均衡,利差過低不利于穩定銀行等金融機構運營。因此,可以嘗試壓低銀行的存款利率來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再以資金成本傳導到企業信貸層面的降息,進而實現降本增效。”盤和林進一步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