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落地--近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規定》,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為吸引國際優秀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機構參與中國保險資產管理行業發展,此次新規在優化股權方面作出重大調整。《規定》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境內外保險公司股東一視同仁,取消外資持股比例上限。同時設置境內外股東統一適用的股東資質條件。
受訪專家認為,保險業作為金融業開放的“排頭兵”,新規取消外資持股比例上限,將促進更多優質外資保險機構來華經營,通過競爭效應和學習效應推動中國保險企業完善保險服務,提升對保險資金的投資運營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
全方位開放再下一城
近年來,中國主動適應國際經濟金融發展形勢變化和保險業改革發展的客觀需要,保險業已由過去有限范圍和領域的開放,逐漸轉變為全方位的開放。目前,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已達到100%,銀保監會也取消了外資保險公司30年經營年限的準入條件要求。
此次《規定》最大的變化是不再限制外資保險公司持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股份的比例上限,境內外股東擁有統一適用的股東資質條件,還要求引導加大參與資本市場力度等。中國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關于“取消境內保險公司合計持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規定,允許境外投資者持有股份超過25%”的舉措。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金融業對外開放的角度來看,取消外資持股比例上限,將促進更多優質外資保險機構來華經營,通過競爭效應和學習效應推動中國保險企業完善保險服務,提升對保險資金的投資運營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同時將吸引大量外資理財和投資機構來華投資運營,給民眾和企業的投資渠道提供更多選擇,創新理財產品和模式,豐富境外投資資產配置,增加對國內新興產業的資金輸入。
值得一提的是,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黃大智表示,自2003年以來,中國先后設立了33家保險資管公司。目前各保險資管公司通過發行保險資管產品、受托管理資金等方式,管理總資產超過20萬億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作為保險資金的核心管理人,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資管新規’的落地實施,居民養老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的不斷增長,相關監管制度的滯后性、適用性等問題愈發突出,亟須修訂完善。”中國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說。
為了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規定》引導保險資管公司堅守保險資金、企業年金等長期資金核心管理人定位,鼓勵保險資管公司鞏固和發揮長期投資優勢,更好發揮機構投資者作用,為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提供穩定的長期資金支持。
防風險管理更進一步
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外資紛紛加快布局中國保險市場的步伐。
去年11月,中德安聯人壽股東變更成功獲批,成為中國首家合資轉外商獨資的人壽保險公司。今年3月,華泰保險集團發布的變更股東信息披露公告顯示,君正集團等11家公司合計向安達北美洲和安達美國轉讓華泰保險35.88%股權。繼今年1月湖北分公司開業后,友邦保險5月宣布開始籌建其第三家省級分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業在放開的同時,也要統籌發展與安全。商務部研究院對外投資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是業對國際商報記者直言,外資大型金融機構以混業經營為主,經營渠道多元,業務復雜,操作隱秘,相關風險可能在不同市場進行傳導,這些金融機構來華經營將給中國金融監管帶來較大挑戰,對金融穩定發展構成一定壓力。
“對此,金融管理部門應在堅持金融機構持牌經營的基礎上,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內外資金融機構運營的所有環節和領域實施全流程監管,建立金融企業運行大數據庫,開展風險研判分析,還要實施穿透式業務監管,防范風險在不同領域的傳導。”王是業說。
為推動保險業規范化和高質量發展,《規定》在篇章結構和條款內容方面也進行了大幅修訂,重點包括新增公司治理專門章節、將風險管理作為專門章節、優化股權結構設計要求、優化經營原則及相關要求、增補監管手段和違規約束等內容。
關鍵詞: 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 保險業新規 取消外資持股比例上限 中國保險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