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職業標注上線,數字經濟再提速。9月2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以下簡稱《大典》)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修訂后,《大典》凈增158個新的職業,職業數達到1639個。
值得關注的是,為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要,首次在《大典》中新增標注了97個數字職業,包括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商務數據分析師、農業數字化技術員等,這不僅是我國職業分類的重大創新,也反映出我國數字經濟領域蓬勃發展的態勢。
據了解,數字職業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維度,圍繞數字語言表達、數字信息傳輸、數字內容生產三個維度及相關指標綜合論證得出。實際上,從2019年4月開始,人社部等相關部門已向社會發布了數字化管理師等56個新職業。
國家一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資深人力資源服務專家汪張明表示,近來年,大數據、人工智能、5G、區塊鏈、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創新,推動了以數字經濟為趨勢的變革浪潮,數字職業需求不僅在一二三次產業廣泛存在,而且已滲透至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社會需求在逐年增加。
“我的崗位應該正是這97項數字職業之一。”從事檔案數字化工作的唐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她自己的工作只能算初涉數字化,數字化領域高端技術職業應該是數字化架構師、規劃師等,相關職業熱度不斷攀升,且收入非常可觀。
“97個數字職業標注上線,是市場所需,必將促進數字產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但從職業上線到滿足社會對數字職業人才的需求,還有一段路要走。”汪張明直言。此前,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
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開放研究院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陳建偉向北京商報記者解讀道,數字經濟和所有新技術帶來的產業變革具有一個共同點,首先要破壞掉一些舊崗位才能創造出一些新崗位,稱為創造性破壞,以此來破壞一些傳統需求,因此數字技能型人才供不應求是市場常態。
唐女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2019年數字化管理師這一職業剛被納入國家職業大典,大家都開始加入其中,而且當時還上線了專業培訓平臺為大家學習提供途徑。今年97個數字職業被標注,應該說從硬件、軟件上能進一步提升數字人才質量。
“數字新職業的上線必須注意到人力資本如何和新崗位需求相適應。”陳建偉表示,“《大典》具有非常強的信號價值。新加入《大典》的職業意味著其從業群體正迅速成長,而且已得到勞動力市場和用工監管機構的認可。”他進一步解釋稱,商業的本質在于利用信息,信號的釋放為設置職業教育專業和培訓項目、確定教育教學培訓內容以及開發新教材新課程提供依據和參照,實現人才培養和市場對接、和數字社會需求同步。
在認可與規范下,數字人才將進一步提量提質。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測算,2025年全國數字經濟吸納就業人數將達3.79億人。
數字職業標注為人才創新注入活力,也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數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職業分類是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和人才評價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對于推動產業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猛。截至2021年底規模已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9.8%。其中數字產業化規模8.4萬億元,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2萬億元。數字經濟市場規模不僅巨大,而且增長迅速。
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主任吳禮舵表示,通過標注數字職業,可以反映出各個行業在數字化進程當中的一些變化,同時也反映出這個行業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為國家加大數字經濟政策創新力度提供有益參考。
數字技術創新將得到提速。“通過標注數字職業,可以提升數字職業社會的認同度和公信力,不僅成為廣大勞動者選擇職業發展的‘風向標’,也可以引導越來越多的技術技能人才投身到數字經濟建設的實踐當中來,為推動我國數字技術的創新貢獻力量。”吳禮舵表示。
此外,新職業更有利于引領數字產業發展方向。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表示,新職業是技術進步、產業發展、社會分工細化多元的結果。新職業的產生,反過來又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新產業發展提供指向,引導市場投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
“業業都需要數字化人才,標注上線的數字職業也必將成為廣大勞動者職業發展的‘風向標’,成為企業轉型的‘新引擎’。”汪張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