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京津冀產業合作活動啟動暨項目簽約儀式以線上形式舉行,陜西省省長趙一德出席并致辭。陜西省委常委、副省長蒿慧杰主持儀式。
當前,陜西顯著的區位優勢正不斷顯現,強大的創新動能正加速蓄積,富集的要素資源正高效轉化,優良的營商環境正持續改善,處在機遇疊加、優勢迸發、要素匯聚的黃金期,進入了創新突破、開放引領、追趕超越的快車道。
趙一德指出,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陜西與京津冀地區資源產業互補、合作潛力巨大、共贏空間廣闊,長期以來保持著良好的交流合作。希望陜西省和京津冀地區的企業家們,重點圍繞富有陜西特色的制造業23條、文旅7條、農業9條重點產業鏈條,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化務實合作。陜西將不斷強化要素保障、優化政務服務、營造安心環境,讓廣大企業家和投資者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明天。
儀式上,42個重點合作項目進行了現場簽約,總金額達298.7億元,涉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伏制造、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
據了解,陜西與京津冀地區產業優勢互補,合作潛力巨大。2021年,京津冀地區在陜投資合作項目1989個,實際到位資金3222.61億元,占陜西省引進內資總額的近三分之一。
此次,陜西省精選100個涵蓋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節能環保、輕紡醫藥食品、現代農業、商貿物流、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八大類的最新產業合作項目,與京津冀企業界共享發展新機遇。
從發展現狀來看,機遇之門已經開啟。新時代的陜西,擁有東部的活力、中部的區位、西部的政策、全國的人才。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聚力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進程中,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動能。
從綜合實力來看,2021年陜西生產總值達到2.98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居全國第12位。陜西積極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航空、集成電路、數控機床等23條重點產業鏈加快建設,新興產業的集群效益逐步顯現。
從創新動力來看,陜西共有110所高等院校,1597家科研機構,2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西安中心獲批建設,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居全國前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加快建設,去年帶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均超過30%。
從開放潛力來看,陜西綜合保稅區數量居全國第6位,國內首個陸路啟運港退稅政策已經在西安港落地實施,中歐班列長安號已聯通國內主要城市港口、覆蓋輻射亞歐大陸全境,班列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均居全國前列。
目前,陜西招商引資主要是打好五張牌:“高、低、快、強、好”。高,從業人員素質高、忠誠度高;低,用地成本、用工成本、居住成本相對低;快,物流、人流、信息流移動快、進出快、轉換快;強,產業配套強、科技支撐強;好,生活環境好、生態環境好、人文環境好。
陜西-京津冀產業合作活動從6月20日起持續到6月24日,包括1場簽約儀式和5場專題對接活動:陜西-京津冀先進制造外資企業合作交流會、陜西-京津冀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鏈合作交流會、陜西-京津冀新能源創新產業合作對接會、陜西-京津冀文化旅游宣傳推介會、陜西-京津冀創新資本招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