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興起、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鏈創新以及黑天鵝事件等都在加速全球化格局的調整,這無疑將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沖擊,但新技術革命支撐下的全球產業鏈重構也給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搶占新賽道提供了機遇。
大公國際分析師劉金賀日前在聚焦經濟全球化轉向的線上論壇上指出,中國要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引領創新驅動下的新興產業發展,實現彎道超車,并在構建和引領新型全球化模式中發揮積極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供應鏈中斷危機和俄烏沖突的影響下,產業鏈的安全性成為各國制定對外政策和跨國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效率因素的優先級別因此有所下降。劉金賀指出,過去數十年由效率驅動的全球化進程正逐步被由意識形態和安全考慮所主導的區域性合作模式取代。如歐盟的能源供應來源由俄羅斯轉向北美市場,加強了歐美彼此間的依賴和合作,經濟全球化向經濟區域化的方向演進。
當前,受資本主動尋找價值洼地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基于供應鏈安全的考慮,部分產業鏈有所轉移,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所具備的產業鏈完整和基礎設施完善等優勢目前是難以被完全替代的。
“全球產業鏈的調整期也是我國產業轉型的時間窗口。”劉金賀表示,中國要抓住契機,引領創新驅動下的新興產業發展,實現彎道超車,力爭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重新洗牌過程中占據高端地位,構建世界領先的現代產業體系。
全球化轉向也為中國探索新的全球化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提供了契機。此前兩次全球化的主導者均為西方國家。從理念上,當前全球化發展的主導思想依然是以新自由主義為基礎的“華盛頓共識”,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得以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和實踐。劉金賀表示,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和倡導繼續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旗手,應在建立新型全球化關系方面發出自己的聲音,推動全球治理結構和治理體制改革,建立以“北京共識”為基礎的更加平衡且體現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意愿和利益的全球治理體制。
雖然新技術革命和地緣政治沖突使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劉金賀強調,“看得見的物質在區域化,而看不見的思想在全球化”,以信息交換和知識共享為標志的虛擬全球化趨勢正在不斷加強。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將使得全球范圍內的信息和思想交流更為緊密,知識共享的全球網絡將引領人類進入下一輪全新模式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