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放眼全球,目前已有31個國家出臺了氫能頂層設計和戰略路線,這些國家的GDP占全球GDP的73%。
氫能源之所以被各國視為未來能源的終極方案,不僅是其可以用于燃料電池車,也因其在助力低碳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中國而言,發展氫能產業既是加快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也是搶抓綠色低碳新賽道、培育壯大新動能的重要選擇。中國有著巨大的氫能發展潛力。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中國年制氫產量約3300萬噸,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全球第一。
對于氫能的推廣和利用,中國早已提前布局。2022年北京冬奧會主火炬大量使用氫燃料,以減少污染物排放。根據北京冬奧組委發布的數據,北京冬奧會示范運行超1000輛氫能源汽車,配備30多個加氫站,是全球最大的一次燃料電池汽車示范。來自豐田汽車、北汽集團、宇通客車、福田汽車等一眾車企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均被投入到北京冬奧會之中,使北京冬奧會成首個真正實現“碳中和”的奧運賽事。
盡管氫能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可估量,但在氫能源熱潮迅速掀起的同時還需要一些冷思考。
從技術層面來看,氫能全產業鏈的高成本是目前制約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可再生能源成本的降低、綠色制氫技術的進步和制氫規模的擴大是提高制氫大規模商業化發展的首要條件。因此在初期發展階段,提高氫氣相較于化石燃料而言的商業競爭力,政府對氫能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政策和財政支持至關重要。
從市場層面看,加快推進氫能產業化、商業化的步伐,除了相關政策、標準、法規的不斷優化完善,也需要更多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和投資,更要各地政府和企業朝著健康、有序、理性的方向發展。
當前,中國氫能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300家,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這一方面說明行業規模還比較小;另一方面也表明短期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起帶頭引領作用的,仍將是這三個地區。
同時在政策加持、資本推動的大環境下,目前一些地方盲目跟風、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建設的苗頭有所顯現。對此,要積極發揮政策引導和激勵作用,有序開展氫能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示范,實現產業健康有序和集聚發展。
應該看到,氫能全產業鏈的技術復雜度和中外競爭的激烈性不容小覷,全行業必須眾志成城、攻堅克難,讓氫能產業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更大作用。